學術交流
【體能探索 第12期】沒錯!!!憋氣的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肌肉力量!你知道為什麽嗎?
沒錯👩🎓!!🫲🏽!憋氣的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肌肉力量!你知道為什麽嗎?
——腹內壓對髖關節和膝關節的肌力有因果效應嗎?
摘要
目的:本研究旨在闡明通過改變呼吸狀態所引起的腹內壓(intra-abdominal pressure, IAP)變化是否會對髖、膝關節屈、伸肌的肌力產生影響🌠。方法:18名健康男性在完全吸氣(吸氣狀態)後屏氣✏️、完全呼氣(呼氣狀態)後屏氣或正常屏氣(正常狀態)時,進行髖👩👩👧⏬、膝伸肌和屈肌的最大隨意等長收縮(maximal voluntary contraction, MVIC)。腹腔內壓力由放置在直腸的壓力傳感器獲得,並由相應屈伸肌群在達到峰值力矩時確定。
結果:每次MVIC期間,IAP在吸氣狀態下顯著大於呼氣狀態(p<0.05)。吸氣時髖關節伸肌峰值力矩顯著大於呼氣時(p<0.05)💆🏿♀️。相比之下,髖屈肌🙆🏼♀️、膝伸肌和膝屈肌做MVIC時🎮,所測得的峰值力矩在3種屏氣條件下沒有顯著性差異🪔。每種屏氣狀態下,IAP與髖關節伸肌的峰值力矩顯著相關🧜♀️。結論:IAP的充分增加對提升髖關節伸肌群的肌肉力量有顯著的因果效應。
關鍵詞👨🏻💻:髖關節伸展、肺容量、膈肌👭🏻、核心穩定性
一、引言
(一)核心穩定性(Core stability)
一般認為,一個強大且穩定的軀幹為四肢的大力量輸出提供了堅實的基礎💁🏻。近年來,運動員和教練員越來越重視核心穩定性的練習和訓練🧜🏼♂️,將其作為改善軀幹肌肉👨🏿🎓,特別是腹部肌肉功能的一種方式。事實上,有幾項研究報告已經指出,在核心穩定性訓練後,下肢肌力和運動表現均有所改善。然而,由訓練引起生理方面的改善尚不被人知曉。對其潛在機製進行更加深入地了解,將有助於建立有效的核心力量訓練方案,從而提高運動表現📌。
(二)腹內壓(Intra-abdominal pressure)
IAP的影響可以作為解釋核心穩定性訓練效果的因素之一📑。IAP是由軀幹肌肉(如腹肌、椎旁肌和膈肌)的活動產生的👈🏽,並被認為對實現良好的軀幹穩定性起著重要作用🧑🦳,特別是在涉及下肢的運動中。然而📄,關於IAP與下肢肌力關系的研究較少。其中🌐,有研究顯示IAP與髖關節伸肌肌力顯著相關,與髖關節屈肌肌力無顯著相關🖕🏽。而其他報告指出,IAP與最大提拉力沒有顯著關聯⛵️。綜合起來👩🏿🎤,IAP是否與肌肉力量有關似乎取決於所測定的肌肉和研究任務💯。
圖1 腹內壓
(三)研究假設(Hypothesize)
由於關聯並不意味著因果效應👍🏽,因此從上文代表性的研究結果來看,IAP與肌肉力量之間的因果效應尚不清楚。Hagins等人報告指出,當比較兩種屏氣條件(即吸氣狀態與呼氣狀態)下的IAP和最大提拉力時🧑🧒,IAP有顯著性差異,但在最大提拉力中沒有顯著性差異。相反🎧,8周的腹部肌肉(腹部支撐)等長收縮訓練改善了腹部支撐過程中的最大IAP和髖關節伸肌(但不是膝關節伸肌)的肌力🔐。基於之前的發現,可以合理的假設IAP對肌肉力量有因果效應,至少對髖關節伸肌群有影響♠️,因此可以假設IAP的增加會導致髖關節伸肌的肌力增強👉🏻。
圖2 提拉力測試
在既定任務中改變IAP的方法之一是通過改變呼吸狀態來控製肺容量。腹內壓力隨呼吸狀態和肺容量變化而變化👩🚒。這是因為膈肌收縮強度與肺容量(即吸氣深度)成正比,並在產生高IAP方面起著重要作用。為了驗證上述假設,本研究在3種不同的屏氣條件(即3種不同的吸氣深度)下研究了髖、膝伸肌和屈肌的IAP和肌力。
圖3 肺容量構成
二🈁👷🏽、方法
(一)實驗方法
髖關節和膝關節的研究任務在3種不同的屏氣條件下實施(見下文),以實現本研究的目標。在每個任務中⏱👨🍳,肌力矩、IAP和表面肌電圖(EMG)信號被測試記錄。這兩項任務是分別在間隔至少2天的時間進行的🤧,並按隨機順序對不同受試者進行實驗。
(二)實驗對象
18名20-27歲的男性受試者(年齡🚴🏻♀️:22.0±2.2歲💅🏻;身高⛑️:1.71±0.03米🚌;體重:68.1±6.1千克),這些受試者被招募到本實驗之前的12個月內♜,沒有背部或下肢肌肉骨骼損傷史。這些受試者都有定期進行體育活動的習慣,如跑步、騎自行車、足球(>30分鐘/天,>2天/周)。然而,他們沒有進行過任何系統化的力量訓練計劃。在測試前24小時內不進行劇烈運動和不熟悉的身體活動。在參與本研究之前,受試者被充分告知本研究的目的和程序以及測試的潛在風險。所有受試者均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。
(三)實驗步驟
1、髖關節實驗任務
每個受試者仰臥在測力平臺上🫴🏽,右髖🧜🏼🫖、膝關節90°(初始位置🦵🏼🦋:0°)彎曲。右髖關節的旋轉軸與測力臺的旋轉軸對齊☂️,右大腿緊固在杠桿臂上。在測試過程中🤟🏽,軀幹、骨盆和左大腿用非彈性帶緊固定在測力臺上,以防止不相關的運動。
圖4 髖關節MVIC測試
2🤿、膝關節實驗任務
每個受試者都坐在測力臺座位上💕,右髖、膝關節彎曲90°。右膝的旋轉軸與測力臺的旋轉軸對齊。測力臺的杠桿臂連接在右大腿下部。軀幹和臀部用非彈性帶子緊緊地固定在座位上。
圖5 膝關節MVIC測試
3、屏氣方式
每項任務中,在熟悉伸肌和屈肌的次最大和最大隨意等長收縮後,受試者在3種不同的屏氣條件下進行伸展或屈曲的MVIC:①在MVIC之前充分吸氣,並在任務期間屏住呼吸(吸氣狀態)➕;②在MVIC之前充分呼氣,在任務期間屏住呼吸(呼氣狀態)🌬;③在MVIC之前正常呼吸🥼👨🦱,在任務期間屏住呼吸(正常狀態)🤸🏿。受試者隨機在這3種條件下進行測試,並對髖、膝關節實驗任務分別進行2次測量。每項測試時間間隔至少2分鐘⭕️。在每個條件下,如果2個測試測得最大力矩差異超過5%,則進行額外的測試,並將<5%差異的2個試驗用於進一步分析。
4、腹內壓測試
腹內壓力由滅菌壓力傳感器獲得♌️🦙。傳感器放置在距肛門約15厘米的直腸中。實驗前,用傳感器控製單元對壓力傳感器進行校準。有研究表明,使用插入直腸(即距離肛門10厘米或以上)的傳感器測量的壓力與使用插入腹腔的傳感器測量的壓力相對應。
5、肌電測試
在本研究中👩🦲,采用預先放大的表面電極記錄了身體右側的臀大肌(gluteus maximus, GM)🧟♂️、股直肌(rectus femoris, RF)、股外側肌(vastus lateralis, VL)🏯、股二頭肌(biceps femoris, BF)和半腱肌(semitendinosus, ST)的肌電信號🧍🏻,帶通濾波在20到450Hz之間。在髖關節任務中📎,記錄GM和BF的肌電信號。在膝關節任務中🐪,獲得RF、VL✒️、BF和ST的肌電信號。
6、數據處理
髖關節和膝關節任務期間的IAP🖌、力矩和肌電信號通過傳感器獲得,同時使用個人計算機記錄。所有數據使用數據分析軟件進行分析📿。在每個MVIC中,IAP被計算為從靜止值達到最大肌力矩時值的變化🧙🏿。肌電信號是20Hz高通濾波,全波整流。對於每個MVIC,在以獲得最大力矩的時間為中心的500ms窗口期上確定每個肌肉的整流肌電的平均振幅值(AEMG)🫲。每個條件下兩個測試的平均值被用於進一步的分析🧖🏿♀️。膝關節任務中🏃♂️➡️,在正常屏氣狀態下,在膝關節伸展MVIC期間RF和VL以及在正常狀態下膝關節屈曲MVIC期間BF和ST的AEMG作為相應肌肉的EMG-max💉。髖關節任務中,正常情況下髖關節伸展MVIC的GM和BF的AEMG稱為相應肌肉的EMG-max💂🏽♀️。在每個屏氣條件下,每個肌肉在兩個任務中的AEMG表示為相對於EMG-max的值👳🏽♀️。
7👯♀️、數據分析
描述性數據顯示以“平均值±標準差”表示。所有統計分析均采用統計軟件進行(SPSS Statics🕧,版本22.0)。對於每個變量,采用單因素(3個條件)重復測量方差分析,然後采用組間比較(Bonferroni)來檢驗3個條件之間測量值的差異👷🏻♀️。當發現顯著效應時,效應大小(r)與p值一同展示,以表示不同條件之間差異的大小。計算Pearson積矩相關系數以確定MVIC任務中IAP(自變量)與最大力矩(因變量)之間的相關性大小🦜。顯著性水平為p<0.05🫶。
三、結果
(一)髖關節
1、MVIC對IAP的影響
在髖關節伸展、屈曲MVIC期間🥁,發現IAP在不同屏氣狀態下存在顯著性差異(圖7)。髖關節伸展MVIC期間↖️🏄🏻♂️,吸氣狀態下的IAP顯著大於呼氣狀態和正常狀態🧤;同時,正常狀態下的IAP也顯著大於呼氣狀態🦸🏿♂️。而在髖關節屈曲MVIC期間🚭,吸氣狀態下的IAP顯著大於正常和呼氣狀態😮💨;同時👱🏿♂️,正常狀態下的IAP也顯著大於呼氣狀態🤹🏽。
2🆚、屏氣方式對最大力矩的影響
對於髖關節伸肌的最大力矩(圖8A)而言🧝🏿,也發現了顯著性差異,即吸氣時髖關節伸肌最大力矩顯著大於呼氣狀態時🧍🏻。而對於髖關節屈肌最大力矩來說,則無顯著性差異(圖8B)。
3🧑🏻🔬、MVIC對%EMG-max的影響
在髖關節伸展MVIC過程中,GM的%EMG-max存在顯著性差異。在吸氣狀態下🐈,GM在髖關節伸展MVIC期間的%EMG-max顯著大於正常狀態。對於其他肌肉在髖關節伸展期間的%EMG-max和所有肌肉在髖關節屈曲MVIC期間的%EMG-max,均無顯著性差異(表1)。
(二)膝關節
1、MVIC對IAP的影響
在膝關節伸展、屈曲MVIC期間🧘🏽,IAP同樣產生了顯著性差異(圖9)。無論是在膝關節伸展MVIC時😆,還是在膝關節屈曲MVIC時🤦🏿🧑🏿🎨,吸氣狀態下IAP均顯著大於呼氣狀態📔,正常狀態下IAP均顯著大於呼氣狀態。
2🦹♀️、屏氣方式對最大力矩的影響
膝關節伸肌和屈肌的最大肌力矩則沒有顯著性差異(圖10)。
3💲、MVIC對%EMG-max的影響
在膝關節伸展、屈曲MVIC期間,各肌肉的%EMG-max無顯著性差異(表2)。
四、討論
在本研究中,IAP與髖關節伸肌肌力顯著相關,但與髖關節屈肌無關💹,這與前人研究結果一致。相反🧑🦱,在每種屏氣條件下🧑🍼,IAP與膝關節伸肌和屈肌肌力之間沒有顯著的相關性(除了吸氣條件下的膝關節屈肌肌力👲🙃:見下文)。除了相關性分析外,本研究還表明💪🏼,在通過改變呼吸狀態控製肺容量時,吸氣狀態下髖關節伸展時的IAP和最大力矩顯著大於呼氣狀態(圖8),而髖屈肌、膝伸肌和膝屈肌的最大力矩在3種屏氣條件下沒有差異(圖8和圖10)。此外,結合前人研究:為期8周的腹部支撐訓練提高了最大IAP和髖關節伸肌力量,但沒有提高髖屈肌和膝關節屈肌、伸肌的肌力🧙。綜上研究,我們可以得出結論,即IAP的增加特別有助於改善髖關節伸肌力量,該結果與假設一致🙋🏽♂️。
然而🍥,我們並不認為IAP是導致髖關節伸展力量提高的主要原因🔃,因為在本研究和前人研究中觀察到的IAP和髖關節伸展力量之間的關系是有限的(r =0.504-0.677)🧜♂️。本研究表明,正常和吸氣或呼氣狀態下髖關節伸肌力量無顯著性差異,而髖關節伸展MVIC期間IAP在不同屏氣狀態下存在顯著性差異👢。總之🔩,可能需要充分增加IAP,才能提高髖關節伸肌群的力量🧜🏽🤷🏽♂️。
如上所述🛀🏽,在吸氣過程中,IAP與膝關節屈肌肌力存在顯著的相關性,表明IAP與膝關節屈肌力量之間存在關聯⛑️⚜️。然而,關聯並不意味著因果關系🏋🏽♀️。在本研究中,盡管發現吸氣狀態下的IAP大於呼氣狀態下的,但是膝關節屈肌力量在3種屏氣狀態下沒有差異。總之,可以合理地認為IAP對膝關節屈膝力量沒有因果影響🦚。目前🙋🏼,由於吸氣狀態下IAP與膝屈曲力量之間特殊關系的原因尚不清楚🎨🦌,因此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闡明這一點。
雖然IAP對髖關節伸肌力量的因果效應的精確機製很難解釋,但IAP可能會對髖關節伸肌力矩產生作用。有學者認為💭🙏🏼,伸肌力矩是由作用於膈肌和骨盆的壓力(即IAP)引起的。呼吸狀態對腹部和主動肌活動的影響可能是另一種潛在的機製,因為腹部肌肉的活動,如產生IAP所需的腹斜肌👩👩👦👦,可以產生向腰背筋膜傳遞的側向力🆗,導致軀幹/臀部伸展。然而在本研究中🫘📴,除GM外⌚️,在MVIC期間所有肌肉的3種呼吸狀態下🧑💼🏋🏽,%EMG-max均無顯著性差異🧙🏻♂️🌝。在吸氣狀態下⚓️,在髖部伸展MVIC中的%EMG-max明顯高於正常狀態。在吸氣和呼氣狀態下,髖部伸肌力量的差異顯著,而在吸氣和正常情況下則不顯著。因此,GM肌肉活動增加的影響本質上可能很小。
總之🙍🏽,本研究揭示了呼吸狀態在MVIC過程中會影響IAP和髖關節伸肌力量💫。此外🚨,在所有屏氣條件下,IAP與髖關節伸肌力量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👨🏻✈️。這些發現表明,IAP的充分增加有一個因果效應,特別是改善髖關節伸肌力量🤰🏽。
五🚴🏽、實踐應用
本研究的發現可以解釋核心穩定性訓練的重要性和機製⌛️🧚🏼♂️。核心穩定性訓練被認為是改善腹部肌肉功能的有效方法,近年來在運動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。雖然有一些研究報告說,核心穩定性訓練提高了運動表現,如沖刺跑和跳躍💂🏻,但確切的潛在性機製仍然不清晰。基於本研究和以往研究可知,通過核心穩定性訓練來增加IAP,能夠提高運動表現🤷🏿🧔🏿♀️,特別是以髖關節伸肌力量為主的運動,例如沖刺跑和跳躍。因此🤚🏻,我們建議將核心穩定性練習納入訓練計劃,以提高運動表現。